绿迹长江,七年只为守护长江碧水
长江生态环境关系子孙后代、民族未来。今年暑假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“绿迹长江”实践团队怀揣着对长江母亲河的敬意,前往江苏、四川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重庆等地开展长江保护主题社会实践。
(资料图)
据了解,“绿迹长江”成立于2017年,最初源于一次专业实践的应用。团队在调研中发现,长江流域广,水流湍急,人工监测效率低,有时巡检员需要背着一大箱设备徒步好几公里到达取样点取样,十分危险。而根据我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规定,长江水质监测具有专业化、点位多、频次高等特点,急需一种高效的监测方案,使用无接触设备辅助监测工作开展。于是,团队研发巡河无人机,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取水风险,大大提升了监测效率。
七年来,团队足迹遍布长江沿岸。在巡河取水的沿途对市民进行采访调研,从第一视角感受到长江水质的变化和长江文化传承,在政府部门、企业单位座谈交流,了解长江保护相关政策及实施情况。团队还组织志愿者进行长江巡河志愿活动、定期清理河道、宣讲长江保护知识,开展宣讲活动,向社会大众科普长江水文化,推动长江保护实践活动常态化,联合10余所高校、社会公益组织625名志愿者,前往10省份40座城市开展活动,累计服务对象超50000人次。
今年,团队成员再次出发,通过无人机取水采样、水质检测笔读数等方法,从溶解氧、pH值、余氯、氨氮、重金属含量、亚硝酸盐(mg/L)等数据对长江水质进行了真实评测。通过水质检测,团队成员们了解到长江真实的水质情况,深刻认识到了近年来长江治理的显著成果,并将净滩活动常态化。
“我的家乡就在重庆市,我是在长江边上长大的。前几年江面上总是有很多垃圾,一到夏天还会时不时有一股腥臭味。但是近几年来长江的水越来越清澈了,恶臭味也没有了。”团队成员粟翔宇说道。
团队还通过参观文化博物馆、调研访谈水利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,了解国家长江保护的历程与成效。
“我们与重庆市水利局座谈交流,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、重庆水务九曲河污水处理厂参观学习。印象最深的是在污水处理厂,污水进入处理车间后,需要经过粗格栅、细格栅、初沉淀、生物池、二沉淀、V型滤池、接触消毒池等多个污水处理单元,最终方能排入江中。这让我们看到了污水处理的不易,也感受到了污水处理的决心,这无疑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,改善长江水体环境,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。”重庆二队的刘星宇说。
对于长江水资源保护来说,不仅仅是水质改善等政策的实施,民众的长江保护意识同样重要。湖北队成员杜昊然和其他同学来到汉口江滩,积极向市民们宣传长江保护的重要性,“我们向市民们介绍汉口江滩的历史文化,以及江滩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,希望能够唤起更多市民的环保意识,让大家共同参与到保护江滩生态的行动中来。”
今年是“绿迹长江”团队走过的第七年,300余名队员接力传递绿色薪火,为长江保护贡献青春力量。“未来,我们也将在保护长江的同时充分发挥航空航天特色,从实践中吸取经验,不断改进取水无人机的各项性能指标,用专业所学深情的书写守护碧水的特色答卷。” 团队队长伍霖告诉记者。
通讯员 杨舒涵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
校对 陶善工